贺建宇
  • 2025-07-05
  • 分享
肿瘤专家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擅长专业:擅长各类恶性肿瘤如肝癌、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癌、食道癌、鼻咽癌等的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及单克隆抗体治疗。


个人简介


以微创肿瘤治疗点亮生命“禁区”,架起晚期肿瘤治疗的希望之桥
——对话国际肿瘤微创专家贺建宇教授

       深耕肿瘤领域四十余年,无影灯下数千台手术的沉淀,赋予了贺建宇教授沉稳而精准的临床风格。他的医学理念,深深烙印着东西方顶尖医学体系的双重基因。

       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外科学博士,到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贺建宇教授以四十余年深耕临床与科研一线的坚实履历,执掌广州现代肿瘤医院微创治疗中心,为复杂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无刀可开”困境中的最后希望。他不仅是一位微创外科领域的开拓者,更是一位将学术规范、人文伦理和精准技术有机融合的引路人。


       “微创不是简化治疗,而是填补传统治疗盲区的医学革新。”——贺建宇教授
       “伦敦的科研经历教会我最重要两件事:系统理论指导与规范化实践。”贺建宇教授坦言。2000年代初赴英时,正值国内肿瘤化疗标准化进程方兴未艾之际,而欧美成熟的指南体系已运行多年。回国后,他将西方规范化诊疗理念与中国临床实践深度结合,专注攻克晚期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荒原”。

(贺建宇教授)


微创攻坚:突破“无刀可开”的生命绝境
       微创不是简化治疗,而是对精准度的极致考验。每例手术都需平衡肿瘤灭活与功能保护,这要求术者既懂解剖“地图”,又掌握能量“边界”。贺建宇教授常面对两类患者:一是多线治疗后耐药的身体孱弱者,二是肿瘤侵犯关键器官的“手术禁区”患者。他常说:“我们要解决的,是传统治疗‘药尽、刀穷’后的患者生路问题。”贺建宇教授长期聚焦中晚期肿瘤的治疗空白,尤其擅长应用125碘粒子植入、冷冻消融、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等高精微创技术,精准定位、局部灭活肿瘤,尽量保留器官功能与生活质量。

真实案例:
       马来西亚的张女士(乙状结肠癌术后肝转移)2024年7月于当地行切除术,但术后短期内病情迅速进展,病情迅速进展,出现肝部弥漫性转移,最大肿瘤约46x41mm。由于肿瘤累及重要血管区域,局部控制难度大,常规治疗面临局限。2024年9月来到广州现代肿瘤医院接受了冷冻消融+介入治疗。三月后复查,治疗部位瘤明显缩小,患者精神状态显著好转。2025年2月再次复查显示:肿基本消退,体能恢复良好,可自主饮食及日常活动。

(张女士治疗前后CT对比图)

       马来西亚张子伟先生(鼻咽癌)在2023年10月因持续性头痛就医,确诊咽癌四期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病灶直径达 7.5cm当地接受数次放化疗,但效果不佳,体重骤降30 公斤。2024年4月来到广州现代肿瘤医院治疗其接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粒子植入综合治疗后,肿瘤缩小三分之二,身体明显改善。如今,张子伟的身体状况已明显改善:肿瘤大幅缩小,体重稳步回升,精神状态也恢复良好。

(张子伟治疗前后CT对比图)


敬畏边界:理性探索与人文温度的双重恪守
       在贺建宇教授的诊室,技术突破的追求从未脱离医学伦理的基石与患者个体的温度。面对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东南亚患者,他深知,真正的治疗不仅在于缩小肿瘤,更在于尊重生命的选择与尊严。
       尊重,是沟通的起点,也是治疗的底线。 “当患者因宗教信仰拒绝植入异物时,尊重比说服更重要。”贺建宇教授对此态度鲜明。他恪守“依法行医 + 知情同意”的铁律。“患者的意愿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无需多言。不同意,就不能做。”这份对个体选择与文化差异的尊重,架起了跨越国界的信任桥梁。
       协作,是智慧的汇聚,也是责任的共担。 “治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贺建宇教授深谙此理。他积极推动MDT模式,将肿瘤科、介入科、影像科、中医科等专业力量拧成一股绳。MDT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疑难患者制定最优方案,更在于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审视,为治疗决策加上多重“保险”,确保每一步都走在安全、规范、有效的轨道上。精准诊疗始于精准评估。多学科的‘眼睛’,能看得更清,想得更全,把得更稳。这种团队智慧,正是应对复杂晚期病例、平衡疗效与风险的坚实后盾。贺建宇教授认为,治疗肿瘤的目标不是击败死亡,而是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医生既要敢于探索‘能不能做’,更要时刻清醒认知‘该不该做’。

(贺建宇教授与其他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


理性执光:微创国际化的拓新程
       从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室到东南亚患者的病床旁,贺建宇教授四十余载的行医之路,始终践行着“理性探索,规范践行”的医学哲学。他没有豪言壮语,却在粒子植入针的毫米级推进中,在冷冻探头的温度曲线里,为无数曾被宣判“无路可走”的患者,拓出一条条充满希望的生命通道。

(贺建宇教授手术中实时影像监控与指导)

       回顾中国肿瘤微创技术的发展,贺建宇教授感触良多。 “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他客观评价道。他清晰记得导师汤钊猷院士在1979年国际肿瘤大会上的身影,那是中国肿瘤学界早期参与国际交流的珍贵印记。而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后大批留学人才的回归和本土研究的深化,中国在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规模和实践经验上已颇具特色,尤其在解决复杂、晚期病例方面积累了独到的“中国经验”。他特别提到接诊的东南亚患者,当他们带着在本地被判‘无解’的复杂病例前来,最终通过我们的微创综合方案获得生机,并重返家园时,这就是技术影响力最真实的体现。它不仅是方案的输出,更是希望和信任的传递。

(贺建宇教授出席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

       贺建宇教授深知,医学的进步不在于创造神话,而在于让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让绝望中透进微光。他始终保持着一线医者的清醒: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应以更严谨的规范、更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更敬畏的伦理边界为基石。在肿瘤微创治疗这条高度挑战的赛道上,他将继续用专业与仁心,连接“禁区”与希望。



专家论文:


  Erufosine对胃癌细胞及骨髓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作者:贺建宇 张利能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 北大核心CACSCD • 2011年09期 675-680,共6页

  【摘要】背景与目的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转化、进展及放化疗抵抗密切相关。因此,此通路是一个潜在的肿瘤靶点。小分子化合物Erufosine为Akt抑制剂,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本研究观察小分子化合物Erufosine对胃癌细胞和正常骨髓细胞的增殖及对信号传导分子Akt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小剂量顺铂诱导的胃癌AGS细胞凋亡及对Survivin表达的影响

  作者:贺建宇 张利能

  来源:《山东医药》 • CA • 2012年24期 44-47,共4页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顺铂(DDP)诱导胃癌细胞株AGS(ATCC CRL-1739)凋亡及对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表达的影响,为晚期胃癌DDP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联合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贺建宇 李士英 徐卫明 何忠惠 顾燕慧 朱英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10年06期 83-88,共6页

  【摘要】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方案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近期疗效以及毒副作用。


  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作者:贺建宇 李士英 徐卫明 顾燕慧 何忠惠 顾春荣 蒋建龙

  来源:《山东医药》 • 北大核心CA • 2009年52期 51-53,共3页

  【摘要】目的  观察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The 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of Lymphangiogenic Factors and Metastasi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s

  作者:He,Jianyu Lv,Yuanfang

  来源: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Volume 10(03),2011 ,pp.170-173

  【摘要】目的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newly described lymphatic endothelial markers - LYVE-1, Prox-1, podoplanin and 5′-nucleotidase,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metastasi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s。


  淋巴管生成因子与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媛芳 贺建宇

  来源:《临床肿瘤学杂志》 • CA • 2009年04期 309-313,共5页

  【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的定量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


  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0例临床分析

  作者:贺建宇 汤丽娜 赵晖 孙元珏 林峰 姚阳

  来源:《临床肿瘤学杂志》 • CA • 2008年05期 455-457,共3页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表单
患者姓名 *
癌症类型 *
电话号码 *
患者年龄
email
是否有医疗报告*
联系我们 *
预约表单 在线咨询 [email protected] 置顶
咨询
留言